正在载入...

  不能以软弱为自己辩护——论述基督徒不愿努力实践一切基督教美德,不愿意尽力彰显敬虔是何等危险和愚昧    

文/劳威廉

虽然上帝的良善和他在耶稣基督里丰盛的怜悯足以让我们确信他必以恩慈对待我们的软弱,也就是无知或无意导致的种种失败,但我们没有理由指望上帝饶恕我们在生活中明知故犯、不愿悔改的罪。

例如,一个经常言辞无礼并死于此罪中的人,显然没有资格因此得到上帝的怜悯。他不能以软弱或人性的弱点为自己辩护,正如一个把财产埋在地里的人不能以自己无力在别处存钱而为自己开脱。

既然平时说脏话是不可饶恕的,因为人不能以软弱为借口,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式看待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罪呢?为什么我们不谴责其他同样不能以软弱为借口的错误呢?

只要我们真愿意就本可避免犯错,而我们却屡犯不改——这真是大错特错。以此类推,一切明知故犯的错误生活方式(我们活在这些罪里,并非因软弱无能,乃是因我们从不真想离弃它们)岂不更是罪莫大焉?

例如:或许您在最重要的基督徒美德上原地踏步,或许您追求谦卑仁爱却半途而废,如果您不能履行责任纯粹是因为您不愿意真正履行责任,那您有什么借口为自己辩护呢?您岂不是和经常说脏话的人一样无话可说?

那么,您为什么不摸着良心反思自己?您明明有能力改正却依旧对各种缺点视而不见,为什么您不认为自己的处境和那些有能力遵守文明准则却经常说粗话的人同样危险?这两种人的明知故犯岂不都是犯罪?

说不定您距离基督徒的完全与常常言辞无礼之人距离恪守第三条诫命(第三条诫命是“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在英语中,“说脏话”和“起誓”是同一个词。但圣经中“起誓”的涵义比“说脏话”更广泛更深刻。——译者注)一样远。这样看来,您岂不遭到福音教义的谴责,正如言辞无礼之人遭到第三条诫命谴责?

您或许会说,众人都达不到福音所要求的那种完全,所以自己虽有种种缺乏,却不以为耻。但这个说法无济于事。因为问题不在于人能否达到福音的完全,而在于您是否达到了只要认真努力就能达到的程度。问题在于:倘若您愿意并努力增进基督徒美德,您是否会比现在更加高尚?您现在的状况是否远远不及您本应达到的程度?

倘若您在基督徒生活中尽力而为,那么或可指望自己不至于背上种种罪名。但是,倘若您不敬虔、不谦卑、不仁义是由于明知故犯,是因为不愿意在这些美德方面长进,那就没有借口为自己辩护,正如不愿离弃粗口罪行之人一样无话可说。

圣经说,灵魂得救并非易事,需要殷勤努力、恐惧战兢才能作成。“这样看来,我亲爱的弟兄,你们既是常顺服的,不但我在你们那里,就是我如今不在你们那里,更是顺服的,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2:12)

圣经还告诉我们:“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太7:14)“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太22:14)并且说许多想得救的人最后仍没有得救:“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路13:24)

在这里,我们伟大的救主命令我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很多人想进去却是不能。这清楚地教导我们:信仰需要努力。许多人不能得救,不是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受苦或毫不在意,而是因为吃苦和在意得不够;他们仅仅是想进去,却没有努力进去。

因此,每位基督徒都应按这些教义来审查自己的生活,如同遵行上帝诫命一样。因为这些教义明确指出基督徒生活的标志,正如上帝的诫命指明了我们的责任。

如果救恩只给那些努力得救的人,那么我就理当反省自己的生命历程是不是一个努力得救的过程,正如我理当思想自己是否遵守上帝的诫命。

如果我的信仰不过是表面遵守当地教会的敬拜形式,如果我没有为信仰付出代价或忍受痛苦,如果信仰没有给我任何规则或约束,如果我没有仔细思考或认真反思过信仰,那我怎能以为自己在努力进窄门呢?这种想法岂不是自欺欺人?

如果我追求一切取悦我感官、迎合我口味之事,浪费时间钱财于各种玩耍、消遣和世俗享乐,却不懂什么是守望、禁食、祷告、治死老我,那我怎叫恐惧战兢作成得救的工夫呢?

如果我的生活与言行当中没有任何东西表明我与犹太人和异教徒有什么分别,如果我对待世事和世俗享乐的态度与从古到今多数人一样,我怎能以为自己是走在天国窄路上的极少数呢?

既然路是窄的,只有努力的人才找得到,难道我无须思想自己的路是否够窄,工作是否够努力,正如必须思想自己是否守住了第二条或第三条诫命?[ 第二条诫命是不可拜偶像,第三条诫命是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译者注]

总之,上面的论述以及许多经文都清楚表明:我们得救与否取决于[ 原文为depends upon,从上下文看,作者没有否认因信称义,而是强调基督徒在成圣方面的意愿和努力。]我们努力得救的诚意和完全的努力行动。

尽管人们有种种弱点和缺陷,但如果他们尽了最大努力讨上帝喜悦,那么他们就会蒙上帝悦纳。

一生竭尽所能,殷勤操练仁爱、敬虔、谦卑的人,上帝就用这些美德作为奖赏报答他们。

我们不能像天使一样服侍上帝,也不能像身处完全状态之人[ “身处完全状态之人”:肉体死亡之后,灵魂脱离肉体,完全成圣,在天上与上帝同在的基督徒。——译者注]一样顺服上帝,但堕落后的人能尽其全力而为,而这正是上帝所要求的完全。我们要竭尽全力殷勤操练,尽可能地成为完全。

但是,倘若我们止步不前,就是止步于上帝的怜悯,并且不能用福音为自己辩护。因为在福音里,上帝没有应许他会怜悯懒惰粗心的人。我们要尽诸般的义,上帝才会怜悯我们的软弱和缺乏。

上帝给天使的律法就是要求天使必须遵行天使之义,给完全之生命( “完全之生命”:Perfect being,像上帝那样完全的生命。——译者注)的律法是必须完全,而给不完全之人的律法也是必须达到软弱人性所能够达到的最高顺服程度。

显然,我们如何爱上帝,就当如何爱各种美德。我们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它们,实践它们。倘若我们不再按照这些美德来生活,那我们就还没有达到软弱人性的必要顺服程度。因此,我们在上帝面前无法用人性的软弱作为借口,因为我们明明知道却不行道。

正因为如此,圣经劝勉我们要恐惧战兢,作成得救的工夫。因为除非我们一心扑在得救的工夫上,除非圣洁的敬畏感驱使我们尽心竭力并使良心极其敏感地认识自己的责任,不断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审查自己能否死而无愧,否则我们很可能越来越堕落,渐渐变成知道而不行道的人,一生碌碌无为,永不得天上的奖赏。

倘若基督徒知道公义的上帝仅按他的公义尺度来施恩,并知道自己的工作要用火试验,那他就会觉得恐惧战兢才是距离大审判咫尺之遥的正确性情。

并且事实确实如此:除非人常常心怀敬畏唯恐失职,否则无人可履行上帝所期望的种种责任,无人可达至上帝之圣洁公义所要求的敬虔地步。

然而,这并非要人因服侍上帝而感到焦虑和不快,而是使他们心中充满正当的敬畏之情,害怕自己懒惰闲散,担心自己缺乏美德,免得到了审判那日悔之晚矣。这是为了让他们发奋反省自己的生活,激发热心、爱心和关切之情,渴慕基督徒的完全,正如热情追求一切美好事物。这只是为了让他们如保罗一般看待自己的地位,谦卑自己,竭力追求大敬虔,唯恐失去圣洁喜乐,正如保罗对腓立比信徒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又说:“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总要存这样的心;若在什么事上存别样的心,上帝也必以此指示你们。”(腓3:12—15)

然而,既然使徒保罗这样完全的人尚且认为自己需要“这样的心”,竭力追求尚未得着的圣洁,那我们这些生于恶贯满盈之世界的残缺不全的人,岂不更要有这种心志并且竭尽全力追求我们远未达到的圣洁吗?

要知道自己应该多么渴慕圣洁,最好的办法不是思考当如何努力才能使自己当前生活舒适顺利,而是问自己当如何努力才能使自己临死之时满有平安。

任何敢于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必定承认:每个人临死的时候,必定希望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达到人所能达成的最完全地步。

难道这还不足以让我们渴慕完全且努力达致完全吗?难道我们宁可临死时因自己没有达致完全而面对恐惧、遗憾和痛苦?我们明知现在的敬虔地步根本不足以使自己临死时有平安,我们却不思进取,这不是极其愚妄吗?我们既然知道临死时必定缺乏圣徒的诸多美德,并后悔自己没有早些服侍上帝,然而活着的时候却不采取任何行动追求圣徒的大敬虔,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定我们的罪呢?

尽管此事现在看似不足为虑,尽管健康的身体、心里的欲念、世俗的喧闹熙攘和享乐忙碌让我们有眼不能见、有耳不能听,但到临死的时候,这个事实将可怕地耸立在我们面前挥之不去,如鬼魅尾随我们,而良心将迫使我们定睛注视它,不能转离片刻。

我们看到,在世俗的事情上,当一个人纯粹因自己的愚妄给自己带来灾难或羞辱时,自责是多么可怕的煎熬,人多么难以原谅自己。他会倍感痛苦,因为一切只能归咎自己,是自己的行为违背理性,一意孤行而不听劝告。
由此,我们多少可以猜想:一个人弥留之际,当良心强烈谴责他,严厉控告他种种愚妄和疯狂行为如何违背理智,违背基督教义和训诫,违背上帝和众人的一切教导、呼吁和警告时,他自责的痛苦将多么可怕。

所以,让我们认真地判断自己。让我们不要因荒唐的生活方式而沾沾自喜,把钱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东西上:愚妄的消遣、骄傲的习惯、游手好闲、浪费时间,以为人性的弱点必然导致我们不够完全,以为这一切不过是人性弱点的表现而已。不,我们要知道,平时生活中一切混乱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基督徒的心灵,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凡事讨上帝喜悦,并以此为世上最幸福、最美好之事。因此,我们绝不能以为自己尽管不够完全却与众人无异,以为自己情有可原。不,我们当以为自己缺乏基督教最重要、最起码的原则:愿意凡事讨上帝喜悦。

如果任何人问自己:为何他缺乏节制、不谦卑、不恪守仁爱之道、不珍惜时间?他自己的良心会告诉他:这是因为他从来不愿意严格地履行这些责任。因为只要我们有充足的意愿,就能遵守这些日常生活的准则,正如任何人只要愿意就能按时祷告。

因此,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我们虽愿意成为良善,变得完全,却由于生来软弱而达不到。真正的问题再于:我们不够敬虔,不愿意竭尽全力行善,不愿意凡事都讨上帝喜悦。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男人本来该去教会礼拜却跑去打猎。不是因为他不能去教会,而是因为他不愿意去教会。

众人的愚妄都是如此。妇女荒废时间、浪费金钱和追逐世俗潮流,原因不是她不能按照智慧和敬虔的方式管理好时间、金钱,而在于她不愿意。当她由衷感到自己有这种意愿时,就会发现守素安并非难事,因为她乐于如此。

这一教义绝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上帝的恩典就能成为圣洁,也不意味着我们成为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它仅仅意味着,因为我们不愿意凡事讨上帝喜悦,因为我们缺乏这种诚意意愿,所以我们的生活如此堕落混乱——尽管普通的蒙恩之道足以帮助我们避免这些出格的行为。它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蒙恩的地位如此不相称,原因在于我们不愿意达到完全。这一教义仅教导我们,基督徒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真正的治死老我和舍己、看不见大仁大爱、看不见发自内心的谦卑、看不见崇高的情感、看不见真正的轻看世界、看不见基督徒的温柔、看不见热心行善、看不见大敬虔,这一切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想彰显美德,不愿荣耀上帝。

(摘自《敬虔与圣洁生活的严肃呼召》,劳威廉 著 杨基 译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